可见,当代青少年社会化不良的共同特征在于:在父母安排的生活里,子女习惯于被动地接受而无主动意识,导致他们对于生活缺乏综合的判断和选择的能力,缺乏生活自理能力;在应试教育体制下,有的孩子因考试成绩差而厌学怕学,而成绩好的孩子却往往是高分但综合能力相对较低;在科技知识进步加快的形势下,当代青少年受困于无休止地学知识习技能,却难以保证有足够的时间让他们系统地学习社会文化,这就影响了其人文素养与科学知识的协调发展;由于物质生活的充分满足,广大青少年缺乏生活体验,难以感触到“柴米油盐”背后的辛劳等等;在以成人社会为标准的日常评判中,教育的揠苗助长让青少年无所适从,许多人出现身心发展不平衡的现象。
2.青少年社会化教育引导的突出问题青少年社会化既是个体与特定社会发展相适
应的内化程度,又是一个通过教育引导的渐进成长改变的过程,也是指向其未来发展的潜能的准备过程。当下青少年社会化教育的突出问题集中在:
(1)家长对子女的生活过度包办,剥夺了教育对象的主体性地位
人的社会化是社会因素的外在教化和将社会因素进行自身内化共同作用的结果,对于未成年人,外在教化尤为重要。然而教育者却往往忽视青少年自身内化是其社会化的必由之路这一根本特性,家长对子女的生活过度包办,造成青少年缺乏对社会进行认知的锻炼,这将造成青少年在社会的生产、生活实践中难以发挥自身的主体性作用,同时,由于学校为确保不出意外事故,制定的各种规章制度对于学生的行为进行了过度的规范。家长和学校的这种做法,挤压了青少年应有的天性、创造性和担当精神,事实上就是剥夺了学生相对于社会和自身的主体性地位。而从人的本质的视角来看,青少年是愿意承担自己那一份家庭和社会责任的,他们能够在自身社会化过程中充当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2)对个体成长的渐进性认识不足,造成了青少年的发展与社会要求难以应对
“渐进性”即指社会化教育应随着青少年成长阶段变化而渐次推进;独生子女从小到大的玩伴往往以父母为主,家长容易以“成人本位”为标准来拔苗助长地催生子女的“早熟”,与青少年个体成长的渐进性成长相矛盾。“对应性”即指不同成长阶段的青少年适应社会生活需要相对应的教育内容、引导方式与锻炼过程。不同历史时期,社会应以不同的要求和方式来区别对待青少年的成长,为不同群体的青少年优化相应的成长环境。面对不同阶段青少年,教育者既要提供先进的教育内容和方式,又要提供相适应的锻炼机会,使青少年学会进行社会生活和承担社会责任,让青少年从感知环境变化和在感受生活的磨砺中自我提高社会化意识。
(3)对学生如何去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重视不够
“未来性”指向的是社会总是建设性地趋利避害、祛恶扬善、推陈出新,而在现实社会的育人实践中,对于青少年的教育多侧重于适应“当下”社会的需要,对学生如何去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而塑造其人格的“未来性”则重视不够,而这一点,又多被现实社会所接受。“‘可被社会接受’本质是个体对社会的顺应,这固然是前提基础,但在深刻转型的现代社会中,人格完善、公共精神、家庭教育的未来性尤其突出,”[2]所以,青少年作为未来社会建设的主力军,其社会化需要面向未来,着眼于社会主流,积极地开掘未来社会全面需要的现代人格、文化知识、生活技能等能力的生成与个性发展,使之具备适应社会发展的必备潜能。
二、从青少年社会化不良的成因解析看家庭教养的根本性作用
青少年社会化的不良表现,既有相关因素突变的直接影响,又有社会转型大的复杂背景,还有家庭育人这一基础性的现代教养相应缺失的问题。就育人困境而言,应试教育削弱了学校育人的影响力,社会文化化人的良莠不齐是现实环境所致,家庭教养较为缺乏是影响青少年社会化的根本环节。
1.复杂环境、应试教育及大众媒体等外界因素
(1)青少年身心发展受到日渐复杂的环境挑战 |